(相关资料图)
相比去年,近期由材能时代、电池社举办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钠电行业人士关于2023年是“钠电池元年”的语气少了几分坚定。财联社记者获悉,目前钠电池产业化进程仍然面临正负极产能不匹配、新型负极材料待开发、验证周期长等挑战,但行业进展虽不及预期却并未停滞,下游对钠电池要求也逐渐明晰。受锂价影响钠电池进展不及预期“此前很多人因为60万/吨的高价锂,对钠离子电池的替代前景非常看好,但当锂价回到30、20万,甚至10多万以后,可能觉得钠电池不再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中南大学孙旦副教授一语道出钠电池近期波动的原因。自2021年锂价“飙升”开始,钠离子电池也进入产业化加速阶段。去年11月份在锂价达到60万元/吨之时,钠电池的发展无疑挑动锂电行业的神经,而在今年一季度,随着碳酸锂跌价,业内关于钠电池的声量也在式微。据上海钢联数据,截至6月30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30.5万元/吨,较去年巅峰价格“腰斩”。有钠电池材料企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其接触的下游应用企业钠电池使用预期直接缩窄90%,“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受今年上半年碳酸锂跌价冲击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振波在会上提到,虽然今年是钠电池“元年”,前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但是钠电池还没有达到像锂电一样对所有材料的认识程度那么深,所以还需要找到一些突破口。但多位现场与会人士表示,跟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电池仍有优点与市场。孙旦表示,即使是在成本接近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因为更好的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快充等特性,相比锂电池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它与锂离子电池的相似性,比如工艺、设备是可以通用的,这就决定钠离子电池一旦实现产业化,发展将会很快,而锂电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现场有电池企业钠电池研发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钠电池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了,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可能我们BOM成本在1.5元/wh左右,现在已经降到1元/wh以下了。”钠电池产业化仍在推进行业进展虽不及预期但也并未停滞,据财联社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在锂价波动下,钠电池行业也出现分化,有材料端企业大规模量产线建设放缓,持观望态度,有企业放弃电芯专注材料,亦有下游应用端企业跃跃欲试,也有企业稳扎稳打按计划推进。具体来看,其中,雄韬股份参股企业盘古钠祥董事长胡明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规划钠离子电池研发中心、0.1GWh柔性钠电中试产线和5GWh的量产产线,中式线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值得注意的是,盘古钠祥近期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参投企业不乏锂电上市公司,包括新宙邦、格林美、星源材质。此外,维科技术公司人士在会上表示,公司钠电池产线在今年6月开始量产,其中宁波基地一期0.3GWh、南昌基地一期2GWh,目前在对外送样阶段。而在下游端的应用上,据美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珽总结下游客户需求,乘用车市场要求电池能力密度达到200wh/kg,二轮车则注重钠电池对铅酸电池的“PK”,启停电源需要大规模放电要求电池阻抗低,储能客户最主要的应该是希望钠电池的使用最终能跟磷酸铁锂去“PK”,需要循环大于2000圈。据会议现场嘉宾发言总结,材料产业化来看,正极材料的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路线应用较多,量产进度较快,普鲁士蓝因结晶水影响循环、压实密度低等问题,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较慢。在负极方面,目前主要使用硬碳和软碳,硬碳前驱体主要采用生物质、树脂类和高分子前驱体,成本比较高,同时克容量较高;而软碳克容量较低,成本也比较低。据财联社在会议现场了解,钠电池行业产业化推进仍面临不少挑战,无论是材料端或电芯端企业,均处在送样阶段,尚无大批量订单。对于目前行业订单量少的原因,陕西创普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钠电研究院副院长苏恒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是钠电池行业正负极产能不匹配,正极产能规划很大,负极却很少;二是工艺成熟度目前不够,正极三种材料路线同一时间齐头并进,一些产气、高压电解液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三是缺乏相应的市场数据积累,且下游客户认证周期长,难以快速应用。孙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相对正极来说,负极需要开发一些新型的负极材料,可能对产业化速度有很大的制约,因此负极材料反而是限制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18 华南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